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张从军教授来校作“非遗保护与中华文明传承”专题讲座

作者: 时间:2025-06-18 点击数:

613日,2025年淄博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齐传承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通过非遗展演、成果发布、学术研讨、实地观摩等全景展现了淄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活动期间,主办方特别邀请山东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张从军教授为现场嘉宾及师生作了非遗保护与中华文明传承为主旨的专题讲座。美术系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师生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

开场环节,张从军首先对齐传承宣传语进行了语义上的解读,他指出齐传承既是指齐文化核心区的传承,也是大家齐心协力的传承,这一口号与非遗保护所倡导的地域性、全民性原则完美契合。随后,他从文化遗产主题理解、非遗保护方式、非遗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

在谈到非遗的本质与内涵时,张从军指出社会对“非遗”的认识是一个随着实践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非遗不是脱离普通大众、高高在上的高雅艺术,而是生长于民众生活中的、蕴含着国人千百年来生产与生活技艺与经验的瑰宝,因此非遗是活态的、充满活力的,是最能体现中国精神与价值观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重要表征。

随后,张从军以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的传承发展为典型案例,详细阐述了当下学术界关于非遗保护的几种方式。他着重强调,非遗保护需要人,民族文化传承需要人,非遗保护关键在“人”,人是保护与传承的主体。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非遗保护中应承担更多角色,主动发力,寻求合作,同社区、社会、政府一道,共同构建符合地域文化发展规律的非遗保护合作机制,从而实现非遗从个体到全域空间的立体性保护。

在谈到非遗资源利用时,张从军讲述了多年前在青州井塘古村落的开发、高密泥老虎传承创新等方面的调研与艺术实践,并结合日本、韩国等邻国在非遗资源利用开发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系统阐述了他个人关于非遗资源展示与合理利用的研究成果。张教授关于非遗资源利用的诸多观点引发了现场听众的深入思考,尤其是非遗衍生品的设计开发策略,为在场师生提供了新的启示。

张从军指出,近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整体登上了新的台阶。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与热情空前高涨。与此同时,随着对文化遗产保护意义的广泛宣传和遗产价值的充分展示,有力营造了有利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讲座最后,张从军教授不忘勉励现场的文保专业学子,鼓励他们要顺时而为,广泛吸收营养,加强理论与实践探索,不断挖掘非遗的价值和时代新义,为推进非遗的保护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做出时代贡献。